作者 : 杨其辉
PDF繁体中文版本 PDF简体中文版本

“知否世事常变,变幻原是永恒!”这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脍炙人口的电视剧“家变”主题曲的歌词,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况。香港曾经历不少大事,引发经济危机:中英谈判(97香港前途问题)、1989年六四事件、1991年国际商业信贷银行倒闭、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、2000年IT泡沫爆破、2001年九一一事件、2003年沙士疫症、2008年金融海啸。正如传道书一章九节所说:“已有的事后必再有;已行的事后必再行。日光之下并无新事。”这是永恒的定律。

笔者最近在神学院课堂,听到一位学者提出:“贫穷是一种心态”。我很认同他的观点,如果我们时常被负面心态缠扰,就不其然活在这种境况了。但我们抱着“危机常在”的心态,就觉得这只是“家常便饭”而已,以正面回应,处理和克服困难。我们明白神有美好的旨意,便会积极接受挑战,以笑容面对逆境。让我们以雀跃的心抓紧神赐予的机会,一同扩展神的国度。

“危机”还是“契机”?
  以赛亚书三十章十五节说:“主耶和华以色列的圣者曾如此说:你们得救在乎归回安息;你们得力在乎平静安稳;你们竟自不肯。”我们遇到急难,时间紧迫之际,更需要时间安静等候神。危机让我们仔细检视自己,然后整装待发。在多元化的社会结构与急剧转变的世代,福音真理虽然永恒不变,但差传事工的策略须要随着社会的转变而更新,完成神所交托的使命。

过去,宣教士远渡重洋,须要付出很大的承担和勇气,经过艰辛的旅程,才能到达工场。当时教会资源有限,无法大量支持海外宣教工作,但时代急剧转变,全球一体化成为大趋势,交通和通讯系统发达,缩短了人和地域的距离,文化交流也不断增加,这是个机会,是个契机!“带职宣教”和“营商事工”早已存在,神却在近代的宣教舞台,利用这契机,把这两种宣教模式的作用发挥出来。

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,西方宣教士藉着列强的殖民政策,自由进出许多国家,他们许多是“专职”的。 但战后,许多殖民地纷纷独立,抗拒外来文化,甚至外来宗教;也因着过往的历史,以致当地人敌视宣教士。然而,部分国家比较落后,例如南亚和非洲等,需要专业人士发展基础建设或扶贫工作:修路、建筑、水利、农耕、工商管理、医疗、教育等。有些中东国家盛产石油,富甲天下,需要大量专业人士协助庞大的建设工程,财经专才来管理投资项目,这些都是带职宣教的机会,信徒可以藉着专业技能进入这些“创启地区”, 既在工作岗位上尽忠,又可透过生活见证,活出基督的样式,把福音传给别人。

根据香港政府统计处颁布,2006年中期人口统计,3,365,000就业人口当中,有3.8%(即127,870人)在香港以外的地方工作。 在12万人中,有些是基督徒,倘若他们在工作岗位上作见证,向异文化的同事、朋友、商业伙伴、供应商、客户等传扬福音,基督的名便能突破种种阻碍,传给未得之民。

带职宣教确实可以包含许多好处:
1. 可以保留专业资格和专业地位。
2. 经济方面可以自给自足(或部分)。
3. 减少差会、教会的负担,用较少金钱可以差遣更多带职宣教士。
4. 接触层面更广,减少福音对象的戒心,透过其他日常的途径接触未信者。
5. 容易进入创启地区,工作身分受到保护,使宣教士在工场可以合法居留。
6. 若缺乏专职宣教士,支援宣教士的参与,一方面可以造就在职信徒直接参与宣教,另一方面是倍增宣教同工的方法。

此外,教会不乏具有商业头脑和专长的信徒,可以动员他们参与营商事工。传统观念认为“营商”是属世的,差传是属灵的,两者不能结合,这种根深柢固的观念不容易改变。然而,营商提供许多机会给基督徒商人,向众多商界伙伴作见证,有利于社群及国家。当然,营商是十分复杂的事,不一定能赚钱,也要平衡营商和传福音两者的比重,因此要仔细思量,寻求圣灵的引导,以致能荣神益人,在社群中作美好的见证。以下是营商事工的好处:

1. 有助纾困解厄:营商能创造职位,生产货品,让工人赚取薪金支付自己的生活费,有助长远解决贫困问题。
2. 有利进入工场:未得之民所在的地区多数不欢迎传统的宣教士,却欢迎外来投资者在其境内设厂生产,开办企业,为国民提供工作机会。
3. 作美好见证:为贫困地区的人提供职位,向福音对象展示出按着圣经原则来营运的商业贸易。与供应商和合作伙伴维持良好的关系,在社会和百姓中建立好名声,发挥正面的影响。
4. 与当地教会有美好的配搭:不但可提供就业机会给当地信徒(特别是受迫害的地区教会),更有助教会提高经济能力和认受性。

然而,在华人的差传历史中,只有很少“带职宣教”和“营商事工”的例子,那么我们是否要认真地探索呢?

检视自己,大胆创新,努力求变
  笔者试从差会、教会、神学院和个人层面,提出一些重点,盼望我们面对当前的金融海啸,能把危机转化为“带职宣教”和“营商事工”的契机。

差会

  • 检视领导层:需要更有视野和更果断的领导层,与瞬息万变的社会接轨;
  • 检视董事的责任和义务,邀请有职场事奉、营商经验、对差传有负担的信徒出任董事;
  • 不要怕失败:往往由于怕失败而不敢向前踏步,特别在营商事工的事工。差会应总结过往成功及失败的经验,提供足够资源和分析数据给前线的宣教士;
  • 发掘和发挥义工的力量:义工不但减轻差会人力资源的负担,更能藉此鼓励信徒认识和参与差传事工;
  • 更新异象传递的方法:在这资讯泛滥的时代,信徒每时每刻都被不同的资讯所包围,所以传递差传异象要有创意,不要墨守成规;
  • 协助宣教士成立业务的董事会及支援小组,不断与前线的宣教士联络,检讨事工的发展,制定利润的使用,分配事工与工作时间,提供财务、经验与技术支援。
  • 教会

  • 检视和更新差传观念:牧者在教会扮演领导的角色,若牧者持着错误的差传观念,认为差传事工只是教会众多事工其中一项,可有可无,教会的宣教发展步伐肯定缓慢,更遑论考虑非传统的“带职”和“营商”宣教了。
  • 迎接这个急速万变的新世代,牧者要有广阔的视野,能接受转变。不同的差会举办带职及营商事工讲座,让教牧更新职场宣教的观念。

  • 传统的“圣”、“俗”二分法观念,令教会对透过带职或营商的方法去宣教,持保留的态度。笔者建议教会应先发掘并帮助有心志的弟兄姊妹确认神的呼召,与差会合作栽培他们,在观念上则要接纳一些可能有异于传统宣教的模式。
  • 在培育差传心志上加入带职和营商事工的元素;鼓励到外地公干或在海外有生意往来的弟兄姊妹认识异文化,展示世界各地的福音需要,动员他们向异教徒作见证。
  • 为预备作带职或营商事工的弟兄姊妹成立支援小组,以祷告支持,并在职场上提供支援。

    神学院

  • “种瓜得瓜,种豆得豆”,神学院须检视与教会的伙伴关系,是否只像商业世界里的“供应链”?教会提供信徒接受神学训练,信徒毕业后成为牧者,牧者在教会牧养,呼召信徒奉献自己,然后进入神学院接受栽培……。神学院是否只训练传道牧者呢?我们须要突破这个狭窄的循环。
  • 检视现行的神学课程能否栽培出带职或营商事工士,四年制的神学训练是否适合这类宣教士?
  • 老师的装备要配合需要,建议邀请有经验的职场信徒分享职场伦理,使课程更具实用性。
  • 个人

  • 主耶稣说:“你们要先求祂的国和祂的义,这些东西都要加给你们了”(太六33)。在这句话之前,主向门徒说不要忧虑吃什么、穿什么,他们需用这一切的东西,天父是知道的。无论我们现在的景况如何,这段经文能帮助我们反省自己祈求的优先次序。主耶稣很清楚教导我们要先追求祂的国和义,我们需要的东西,祂必会给我们。当前面对种种危机,我们是否单单看重自己的事,而忽略神国的事呢?
  • 在低迷的经济环境下,我们的收入或许减少了,自然会小心谨慎地花钱;同样,我们要检视个人奉献的分配,留心不同机构的事工,不要单单看宣传伎俩,小心选择奉献的对象,不要盲目。身为一个金钱的好管家,应好好投资在天国的事工上。笔者建议信徒如果从来没有为差传奉献,便要马上开始,神必会大大赐福给你。
  • 有营商经验的弟兄姊妹,可以协助差会提供营商的训练予宣教士,分享成败得失的经验;考虑把生意转型或拓展商机时,尝试开拓新兴市场,加入扶贫等元素。
  • 毕业生或正在寻找新工作的信徒,可以考虑用两、三年时间,到外地支援宣教士,一方面尝试闯开新天地,充实自己(不怕失去工作经验),另一方面体会宣教士的辛劳,也可引证神对自己的心意。
  • 展望将来,迎接挑战
    基督新教在华二百年,无数的宣教士前仆后继,翻山越岭。当时的中国贫穷落后,神让具备某些专业技能的宣教士来华,例如:马礼逊在东印度公司作翻译员、中国内地会创办人戴德生以医疗接触福音对象,也有其他宣教士开设医疗、教育等服务,务求把福音传给中国人。今天许多在10/40之窗的创启国家,仍然需要大量的专业人士参与建设、营商、教育和扶贫等工作。我们身处这个充满挑战的时代,盼望能好好运用神所赐予的智慧,把握机会,为祂尽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