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知否世事常变,变幻原是永恒!”这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脍炙人口的电视剧“家变”主题曲的歌词,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况。香港曾经历不少大事,引发经济危机:中英谈判(97香港前途问题)、1989年六四事件、1991年国际商业信贷银行倒闭、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、2000年IT泡沫爆破、2001年九一一事件、2003年沙士疫症、2008年金融海啸。正如传道书一章九节所说:“已有的事后必再有;已行的事后必再行。日光之下并无新事。”这是永恒的定律。
笔者最近在神学院课堂,听到一位学者提出:“贫穷是一种心态”。我很认同他的观点,如果我们时常被负面心态缠扰,就不其然活在这种境况了。但我们抱着“危机常在”的心态,就觉得这只是“家常便饭”而已,以正面回应,处理和克服困难。我们明白神有美好的旨意,便会积极接受挑战,以笑容面对逆境。让我们以雀跃的心抓紧神赐予的机会,一同扩展神的国度。
“危机”还是“契机”?
以赛亚书三十章十五节说:“主耶和华以色列的圣者曾如此说:你们得救在乎归回安息;你们得力在乎平静安稳;你们竟自不肯。”我们遇到急难,时间紧迫之际,更需要时间安静等候神。危机让我们仔细检视自己,然后整装待发。在多元化的社会结构与急剧转变的世代,福音真理虽然永恒不变,但差传事工的策略须要随着社会的转变而更新,完成神所交托的使命。
过去,宣教士远渡重洋,须要付出很大的承担和勇气,经过艰辛的旅程,才能到达工场。当时教会资源有限,无法大量支持海外宣教工作,但时代急剧转变,全球一体化成为大趋势,交通和通讯系统发达,缩短了人和地域的距离,文化交流也不断增加,这是个机会,是个契机!“带职宣教”和“营商事工”早已存在,神却在近代的宣教舞台,利用这契机,把这两种宣教模式的作用发挥出来。
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,西方宣教士藉着列强的殖民政策,自由进出许多国家,他们许多是“专职”的。 但战后,许多殖民地纷纷独立,抗拒外来文化,甚至外来宗教;也因着过往的历史,以致当地人敌视宣教士。然而,部分国家比较落后,例如南亚和非洲等,需要专业人士发展基础建设或扶贫工作:修路、建筑、水利、农耕、工商管理、医疗、教育等。有些中东国家盛产石油,富甲天下,需要大量专业人士协助庞大的建设工程,财经专才来管理投资项目,这些都是带职宣教的机会,信徒可以藉着专业技能进入这些“创启地区”, 既在工作岗位上尽忠,又可透过生活见证,活出基督的样式,把福音传给别人。
根据香港政府统计处颁布,2006年中期人口统计,3,365,000就业人口当中,有3.8%(即127,870人)在香港以外的地方工作。 在12万人中,有些是基督徒,倘若他们在工作岗位上作见证,向异文化的同事、朋友、商业伙伴、供应商、客户等传扬福音,基督的名便能突破种种阻碍,传给未得之民。
带职宣教确实可以包含许多好处:
1. 可以保留专业资格和专业地位。
2. 经济方面可以自给自足(或部分)。
3. 减少差会、教会的负担,用较少金钱可以差遣更多带职宣教士。
4. 接触层面更广,减少福音对象的戒心,透过其他日常的途径接触未信者。
5. 容易进入创启地区,工作身分受到保护,使宣教士在工场可以合法居留。
6. 若缺乏专职宣教士,支援宣教士的参与,一方面可以造就在职信徒直接参与宣教,另一方面是倍增宣教同工的方法。
此外,教会不乏具有商业头脑和专长的信徒,可以动员他们参与营商事工。传统观念认为“营商”是属世的,差传是属灵的,两者不能结合,这种根深柢固的观念不容易改变。然而,营商提供许多机会给基督徒商人,向众多商界伙伴作见证,有利于社群及国家。当然,营商是十分复杂的事,不一定能赚钱,也要平衡营商和传福音两者的比重,因此要仔细思量,寻求圣灵的引导,以致能荣神益人,在社群中作美好的见证。以下是营商事工的好处:
1. 有助纾困解厄:营商能创造职位,生产货品,让工人赚取薪金支付自己的生活费,有助长远解决贫困问题。
2. 有利进入工场:未得之民所在的地区多数不欢迎传统的宣教士,却欢迎外来投资者在其境内设厂生产,开办企业,为国民提供工作机会。
3. 作美好见证:为贫困地区的人提供职位,向福音对象展示出按着圣经原则来营运的商业贸易。与供应商和合作伙伴维持良好的关系,在社会和百姓中建立好名声,发挥正面的影响。
4. 与当地教会有美好的配搭:不但可提供就业机会给当地信徒(特别是受迫害的地区教会),更有助教会提高经济能力和认受性。
然而,在华人的差传历史中,只有很少“带职宣教”和“营商事工”的例子,那么我们是否要认真地探索呢?
检视自己,大胆创新,努力求变
笔者试从差会、教会、神学院和个人层面,提出一些重点,盼望我们面对当前的金融海啸,能把危机转化为“带职宣教”和“营商事工”的契机。
差会
教会
迎接这个急速万变的新世代,牧者要有广阔的视野,能接受转变。不同的差会举办带职及营商事工讲座,让教牧更新职场宣教的观念。
为预备作带职或营商事工的弟兄姊妹成立支援小组,以祷告支持,并在职场上提供支援。
神学院
个人
展望将来,迎接挑战
基督新教在华二百年,无数的宣教士前仆后继,翻山越岭。当时的中国贫穷落后,神让具备某些专业技能的宣教士来华,例如:马礼逊在东印度公司作翻译员、中国内地会创办人戴德生以医疗接触福音对象,也有其他宣教士开设医疗、教育等服务,务求把福音传给中国人。今天许多在10/40之窗的创启国家,仍然需要大量的专业人士参与建设、营商、教育和扶贫等工作。我们身处这个充满挑战的时代,盼望能好好运用神所赐予的智慧,把握机会,为祂尽忠。